喜報!美事達再添新榮譽稱號“功勛會長單位”
?
加法:提升奶牛單產
對于奶農而言,增加收入的最直接方法就是增加牛奶單產量。
“我國的奶業面臨諸多的問題,但首要的問題仍舊是飼養方式落后,奶牛單產低。”在今年1月份召開的中國奶業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奶業協會理事長劉成果在發言中說道。
按照中國奶業的統計數據:2007年奶牛存欄數1387.93萬頭,牛奶產量3540.97萬噸。折合下來,國內奶牛的平均單產只有2.55噸,而歐美的平均單產是8-9噸。奶牛單產低,成為目前制約奶農增收的首要問題。一頭奶牛單產低,導致的是一戶奶農收入低;而全國奶牛單產的平均值低,就不僅僅是全國奶農收入低的問題了,將直接危及整個奶業以至乳品行業的生存。
“從目前國內奶牛養殖的現狀出發,提升奶牛單產最為可行的方法就是引導奶農改變飼養方式。”何學功認為。
而持同樣觀點的還包括國家奶業科技項目首席科學家李勝利教授,經過長期對于國內奶農的走訪,他感觸頗深。“很多農戶的奶牛都是大大小小養在一塊,都吃同一種料,產奶的牛和小牛在飼料上肯定不一樣,如果沒有一個好的飼養方式,好飼料沒有用在好牛上,小牛過剩,大牛不夠。因此,我認為必須要實現階段飼養,同時要為農戶提供配方技術。該淘汰的牛特別是一些老弱病牛還是要淘汰,必須把奶牛存欄數降下來,把單產提上去。"
治標還需治本。提升單個奶牛的產量可以通過飼養技術的改進,但是提升整個國內奶牛的單產,最終要依靠奶牛良種選育,建立國內的奶牛良種核心種群。根據行業資料顯示,“奶牛良種是奶業發展的基礎,對于奶牛單產的貢獻力達到40%”。
“美國參加DHA測定的牛群比我們高2.5倍,而美國牛群的單產8.8噸左右。但是我們國家由于缺乏統一的規劃以及體制機制方面的原因,我國一直沒有形成奶牛良種核心種群。”一位行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心存憂慮。
?
減法:從50萬到5萬
一頭好牛,不僅意味著更高的牛奶產量,還意味著更高的牛奶質量。
根據國家生鮮牛奶收購標準GB6914-86對于牛奶中的微生物指標,目前我國一級奶的標準是小于等于50萬個/毫升、二級奶100萬個/毫升、四級奶則達到400萬個/毫升。而美國的這一標準是低于5萬,歐盟平均標準則是低于10萬。
“我們在做乳制品出口時遇到很多的問題,其中一個主要的問題在于我們的產品質量無法達標,最終導致了我們的原料奶粉在使用范圍上非常狹窄,無法生產一些相對高端的產品。”長年從事奶粉國際貿易的大連新百利國際工貿有限公司董事長趙蔚蔚談及國內奶源質量時,感觸頗深。“我們的奶農在采集和運輸環節,由于擠奶設備相對落后,計劃程度相對較低,人工擠奶過程中的控制不嚴格,最終導致了牛奶中的大腸桿菌數量超標。此外,奶粉的運輸條件不合格,也容易導致了奶粉中的乳酸鹽含量過高,這些已經成為我們出口奶粉中的一個硬傷。”
數量是“0”,質量是“1”,沒有這個“1”,再多的“0”也是枉費。
記者在采訪中也了解到,造成我國目前原奶質量上不去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我國生鮮牛奶收購執行的標準仍然是16年前的,這已與國際標準嚴重脫節。常年在國內從事牧場建設工作的瑞典利拉伐公司中國區總經理張家淇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認為:目前國家制定的原奶收購標準當初為了與小農戶的養殖水平相匹配,細菌總數和體細胞指標的缺失等標準上的問題,直接造成了先進的生產方式得不到鼓勵,最后直接或間接造成了這次牛奶安全的危機。“過低的進入門坎,使按質論價更加遙不可及!相反,如果通過標準的修訂,首先保證最低食品安全,然后通過第三方檢測,能夠實現按質論價,這樣一來對鼓勵專業化養殖場的發展將起到直接的導向作用。同時,對于原奶的‘可追溯性’才有實現的可能。”
?
乘法:提高奶農素質
奶業問題從來就不是奶農自己的問題,但是,解決奶業問題最終要回歸到奶農身上。無論是提高奶牛單產,還是原奶質量,只有提升奶農素質才能實現成倍效益。
而接受記者采訪的行業內人士也普遍認可,當處于農業生產環節的奶牛養殖越來越密切地融入市場,奶農的身份也不再是普通農民,而是向產業工人轉型。
“我們的教授、博士在搞研究,大學本科生搞奶業加工,而養奶牛的卻都是一些小學生。”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助理張利庠在談及國內奶農素質時舉了一個形象的例子。
而在劉成果看來,中國要建設現代奶業必須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奶農隊伍。
今年7月,一項名為“奶農學校”的項目在黑龍江寶泉嶺農場正式啟動,260多名奶農接受了來自中國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養牛專家的現場培訓。截止到目前,已有超過6個省市的1000多名奶農接受了養牛專家面對面的技術指導。
而記者在進一步采訪中獲悉,此次中國奶業協會聯手利樂公司啟動的“奶農學校”項目,主要的方法是通過電視教學、送課下鄉、教材免費發送等方式,深入淺出地將奶牛良種繁育、飼養管理、衛生保健等實用知識教授給廣大奶農。與此同時,利樂聯合一批奶牛專家與央視7頻道聯手錄制的“奶牛養殖科普宣傳片”也已經在8月份播出,內容包括犢牛的早期培養、奶牛保健、選好草料、沖向產奶最高峰等,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奶牛繁育、飼草、飼養管理、衛生保健等實用知識深入淺出地教授給廣大奶農。
?
除法:讓適合的人去養牛
一方面是微薄的行業利潤,另一方面是為數眾多依靠奶業生存的人口,使得個體奶農的收益增長緩慢。而一個簡單的數學常識告訴我們,在增加分子的同時相應減小分母,才能實現幾何性的增長。
記者在查閱一份中國奶業統計數據時注意到,2007年,全國奶牛存欄數1387.93萬頭,而現有奶牛養殖戶約230萬戶。按照這一數字計算,平均每戶的奶牛養殖數量僅為6頭;如果按照每戶為三口之家計算,那么,我國奶農的人均奶牛養殖數量僅為2頭。我們從另外的一份奶業統計數據也可以得到證實:目前全國230萬戶奶農當中,大于100頭牛的養殖戶大概只有4306個,全國20頭以上的規模飼養比例僅僅占28.9%,而飼養5頭以上的占到76%。
近10年來,中國乳業的高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基于巨大的環境和資源承載力,然而10年后的今天,如何扭轉這種依靠消耗資源為代價的奶業增長模式,成為眾多乳業專家最為憂慮的問題。在李勝利看來:“我們養兩頭牛才頂人家1頭牛擠的奶,甚至我們養3頭牛才頂人家1頭牛擠的奶。3頭牛吃玉米秸、棒子秸,吃的多拉的多,還要占用人力,無效勞動太多了,根本沒有效益。”
“我們太多的農業人口都被束縛在農業生產上了。”內蒙古自治區一位地方政府官員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也不由感嘆。這位政府官員告訴記者,最近幾年,一方面當地政府在積極推動奶農收入增長,另一方面配合國家的生態治理和新農村政策,開始引導農牧民人口進行產業轉移。而當地也正是通過這種“奶牛身上做加法,奶農身上做減法”的方式,來實現奶農收入的幾何性增長。
“奶牛不能是誰都能養,所以,我們國家目前的奶農隊伍結構一定要調整,不能養的別養,適合養的才養,這樣才能養好。”劉成果說。
今日推薦
熱門精選